最新公告: 知行合一发布2021年最新课程 【当阿米巴遇见人单合一】实战班课程即将开 ..
学习、践行西方管理学多年,有一肚子疑问与纠结,怎奈人微言轻,不敢发声,以一篇散文记之,若有偏颇,博您一笑。
就说说自己的工作经历,不同阶段不同人生。
第一阶段:在国企的学习
大学毕业,加入国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,在此致敬当年的师傅——国企中的师傅,真的是亦师亦父,从专业上、生活上、人际交往上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。
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流思想是”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”。
于是,在严师的指导和要求下,开展两个方面的修炼:
一方面,从1951年的《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》开始,逐一的学习人事方面的国家、地方政策;
另一方面,报考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修课程,狠劲研究“六大模块”的理论知识。大约一年半以后,才“敢”独立开展业务,慢慢开始得心应手。
当年的国企,部门间职责分明、业务流程井然有序,按照职能细分后专业部门,在本领域深耕多年,高手专家比比皆是,企业内时时涌现出省级企业标杆档案室、市级劳动政策践行先进单位、行业标准化样板实验室……
与之相对的,由于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,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时,还不断的修筑越来越高的进入门槛——每个新入人员,没有个1-2年的历练,很难成手;没有3-5年的经验,很难专精。
而对于员工来讲,一旦想跳出一个专业化的领域,去到另一个,没有十年八年,基本上难以实现。
于是,干人力的想去做财务,不可能;干采购的想去做销售,有难度……
而专业深度带来的岗位相对固化,让人员的横向调动变得困难,国企内从事单一岗位的人员,出现了诸多“20年”的老员工,除了从事某一岗位,很少有全面培养的机会。
而在企业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“一把手”往往是“多面手”,那无形中,让经营型干部的培养,也没有了土壤;
人才选育模式的固化,只能在优秀的人中选择最优秀的当干部,一批批专业技术人才走上了管理岗位,管理技能的不全面,也让国企慢慢丧失活力。
专业化壁垒还带来另一个问题,部门间的交流沟通难度越来越大,相互协调与配合变得缓慢与艰难。
而沟通难带来的另一个问题,就是互相理解难,唯有按照固有的套路——层层汇报、同级沟通、再层层汇报,然后提交一把手决策,再层层转达,最终执行的时候……组织效率一降再降。
这也许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国企的“官僚”与“低效”吧,有时可能真的迫不得已,已经变成大象的企业,如何再能翩翩起舞,国企面临着严峻挑战。
第二阶段:在民企的历练
第二份、第三份、第四份工作,均是在民企,完全凭借自己在国企对各种政策法规的掌握、管理逻辑的理解,在众多猎头选手中,脱颖而出,无论是职务、还是薪酬均有大幅的提升。
那个时候的人力资源管理,开始倡导“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”,但绝大多数“非人部门”的负责人,面对晦涩难懂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,望而却步,例如,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,通过抵制绩效考核,而拒绝接受绩效管理……
于是,另一个呼声被唱响——“人力资源应该成为业务部门的战略合作伙伴”,于是HRBP(HR Business Partner)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位的新宠。
进入民营企业以后,组织活性明显不同,相对国有企业N年不变的组织架构而言,半年调整一下组织,变化一下人员成为常态;
而员工跨部门作战更是家常便饭,每天风风火火,忙碌得不可开交。
与之相对的,却是各部门管理基础的薄弱,“常规”的管理逻辑在这里是很难顺畅运行,民营企业对岗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,让“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”,而更趋向“一岗多能”,当然最好能在某个方面有所专长。
这就苦了我这个从国企出来,踌躇满志的“半瓶水”专家,工作内容增加了行政、后勤、安全、设备维修、仓库、质量体系、目标计划管理,同时兼顾人力资源管理。
那几年,人力资源专业上的精进谈不上,驳杂倒是真的,不过对自己历练也是显而易见,至少不论干什么工作,都敢扯着脖子喊、撸着袖子上。
毫无疑问,民企组织效率与国企不可同日而语:
一个通宵,全公司的薪酬体系框架设计完毕,第二天开始进行薪酬标准的套算,这在国企往往需要1-2个月的时间;
一个星期,一个新部门组建成功并且人员到位,开始运作磨合,而在国企部门建制的审批还没有结束;
一场会议,公司业务流程可以重新组合,在运行中优化调整,而在国企各专业部门的风险评估还没有开始……
到底要稳健还是要效率,两者之间是否可以兼而有之,是我在那段日子里,常常陷入的思考和纠结。
第三阶段:在咨询的感悟
转眼间,近十年的咨询生涯,让“菜鸟”变得老成。辅导过国企与民营、外资与合资、大象与蝴蝶,经历过见山是山、不是山、还是山的心路折腾,对经营管理有了自己的体悟:
▶▶ 1.管理是用华丽的辞藻包装后的简单道理
“你真心对他好,关心他、照顾他,有了成绩一个拥抱,犯了错误喝顿小酒,他就信任你,你打他骂他折腾他,他都认为是为他好,哭着喊着要陪你拼到底。”
“你要求他必须获取相应的资格、考取相应的证书、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工作,如果不这样的话,就考核、降薪、降职位,他一边喊着:‘此处不留爷,自有留爷处’,一边任劳任怨的干活。”
两者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?前者有时叫经营哲学,有时也叫粗放管理;
后者有时叫管理手段,有时也叫规范经营;
经营哲学讲求关注事物的两极,强调软文化还要硬手段;而管理本身就是经营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……
复杂么?拗口么?说多了我也晕~~其实,管理是用华丽的辞藻包装后的简单道理。
文化也好、手段也好,是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,采取的不同方式,去辨别高下、优劣、细微的区别,是专家学者做的事情,如何在实践中开展经营管理,简单说就是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”,多说两句就是:
结合现场实际情况,与客户、员工将心比心,找到最正确的处理方式。这就是最高明的哲学、最到位的管理。
▶▶ 2.管理的切入点是事,而核心是人
我们常说:“对事不对人”,其实“人事合一”。
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,很难分清楚,出现了问题,到底是事没做对还是人没做好,但一定要坚信,选对了人,就事半功倍。
一提到人才的选、用、育、留,很自然的就想起人力资源部门,认为人力资源部门要肩负公司选人责任的大有人在。人力资源部门冤不冤,要我说冤也不冤。
先说冤,真正符合部门需求的人,还是要各部门去面试,然后在部门内使用,在使用的过程中分辨、锻炼,才能最终养成,人力资源部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限。
再说不冤,人力资源部为啥不能站得更高,主动扮演HRBP角色,为啥不能主动深入现场,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,舍身处地为一线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呢?
其实,我要说的是,HRBP一定不会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,但HRBP终将会成长为一个合格的“非人部门”负责人。
而人力资源部职能的定位会两极化:向上强化对人的分析与规划,进一步影响公司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现;
向下依然会回归到人事管理上,建立人力资源共享中心,把基础的人事管理事务性工作纳入其中,帮业务部门减负的同时,做好底线管理,控制经营风险;
随着企业管理规范与成熟度的不断提升,对人才识别、培养、激励都会成为部门一把手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。
管理的本质终会聚焦在人的身上。
▶▶ 3.相信人的无限可能
管理由事及人的要点有哪些?
那就要掌握知行合一研究的“愿不愿、能不能、会不会”的逻辑,这个逻辑就是从事出发,去分析人的经典模型。举个例子,要想做好一件事情,从上述三个角度进行思考:
什么是“会不会”,就聚焦在人的能力上,这个人是不是具备做好这件事情的能力,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可以是对其工作经验的考察、过去业绩情况的分析、日常工作的表现、能力评估等等。
“能不能”讲的就是组织的平台机制,是不是支持他完成这项工作,例如:他的岗位职责是什么?
为其匹配了什么样的资源?
相应的业务流程如何?权限如何?
遇到各种情况,公司的服务支持有哪些等等。
我们常说“把握人心”就是“愿不愿”的问题,这是三者中最为重要的。
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说说:物质方面讲讲激励与保障,企业是不是拥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,即让其有工作的动力又没有后顾之忧;
而其内心是不是有这个意愿将事情做好,有没有相应的特质将事情做对,牵扯到能力素质的领域,也就是精神的范畴。
要注意的是,从马斯洛的五项需求的角度去分析,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,物质与精神的管理内容是有先后侧重的。
试想一下,一个有强烈意愿将工作做好的人,各方面能力非常优秀,工作过程中也非常努力,而公司也为其搭建了相应的平台,充分给予各种资源与支持,那这件事情一定能够圆满完成。
稻盛和夫先生就是在不断阐述:
“人生·工作的结果=思维方式×热情×能力”
的道理,与前面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。阿米巴模式的实践,在这方面给企业提供了优秀的借鉴。
其实无论国企还是民企,无论规范还是无序,人是一切的根源。管理好人的内心,国企会充满活力,民企也会规范专业,进而赢得的是企业经营体质的持续提升。
本文无意去分析国企和民企的差别,所述内容也不具有代表性,仅就个人经历与感悟向大家分享,欢迎拍砖。
周忠涛
知行合一咨询董事 | 咨询事业部总经理
JMT产品研发小组组长
曾任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
从事管理咨询工作10年
对企业自主经营有独到研究,尤其擅长企业经营哲学、组织划分、评价激励、能力发展等模块的构建 与实施,在多个项目中担任项目经理,已帮助多家企业完成企业哲学及阿米巴模式的导入,为国内多家大中型企业提供过咨询和培训服务。
服务的客户有得利斯集团、美高集团、华润电力、白象集团、卓信农业集团、上海舜业集团、运城制版等。